诗词原文
牡丹
唐·徐凝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洛人惊夸立名字,买种不复论家赀。
贵贱无常价目看,只将心力为君施。
作者及朝代
徐凝,唐代诗人,字梦真,睦州分水(今浙江桐庐西北)人,生卒年不详,与施肩吾同里,世称“延陵二徐”,工诗,擅长近体,多写自然景色,风格清新,为时人所称。
作者简介
徐凝早年曾游历四方,后定居长安,以诗文结交名流,他的诗作以描写自然景色见长,风格清新自然,尤其擅长近体诗,徐凝的诗在当时颇受赞誉,与施肩吾齐名,世称“延陵二徐”,他的部分诗作被收入《全唐诗》中,为后人所传颂。
译文
洛阳的人们都惊讶地夸赞牡丹花的名字,购买牡丹种子时不再计较家庭的财产,牡丹的贵贱无常,只看品种和品质,人们愿意倾尽心力去栽培它。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洛阳人民对牡丹花的热爱和追捧,他们不仅惊叹于牡丹的美丽和名字,而且在购买牡丹种子时,不再考虑家庭的财产状况,愿意倾尽所有去栽培这种珍贵的花卉,诗中“洛人惊夸立名字,买种不复论家赀”一句,生动地表现了人们对牡丹的狂热追求和珍视。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洛阳人民对牡丹花的热爱,展现了牡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牡丹作为中国的国花之一,以其富丽堂皇、娇艳欲滴的形象,深受人们的喜爱,诗中“洛人惊夸立名字,买种不复论家赀”一句,不仅表现了人们对牡丹的狂热追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风尚和审美观念,这首诗也体现了徐凝作为唐代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徐凝在洛阳的游历经历有关,洛阳作为中国古代的文化名城,以其繁荣的文化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而闻名,徐凝在游历洛阳时,可能亲眼目睹了人们对牡丹花的热爱和追捧,深受感动,于是创作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诗歌创作繁荣,徐凝作为当时的著名诗人之一,也积极参与了诗歌的创作和传播。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首诗中包含了“洛人惊夸立名字,买种不复论家赀”这一名句,但整首诗并非完全围绕这一句展开,在赏析和解读时,需要结合整首诗的内容和背景来全面理解其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