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松门岛
唐·张祜
岛屿松门数里长,悬崖对起碧峰双。
浮烟遥映千岩秀,落日斜分万树庞。
水色山光相掩映,渔舟唱晚入苍茫。
何时归去青山外,月满松风听夜凉。
作者简介
张祜,唐代诗人,约生于唐宪宗元和年间,卒于唐懿宗咸通年间,字承吉,清河(今属河北)人,早年寓居姑苏(今江苏苏州),曾漫游各地,并一度隐居润州鹤林寺,他性格孤傲,不肯趋炎附势,因而仕途不顺,一生未得显达,张祜的诗风清新自然,尤善宫词,与杜牧齐名,人称“张杜”,他的诗作题材广泛,既有描写自然风光的佳作,也有反映社会现实的力作。
译文
松门岛绵延数里,两侧悬崖峭壁相对而起,形成两座碧绿的山峰,远处的山岩在浮烟的映衬下更显秀美,落日余晖斜照,将万树映照得庞大而壮观,岛上的水色与山光相互掩映,美不胜收,傍晚时分,渔舟唱着悠扬的歌声缓缓驶入苍茫的暮色之中,不知何时我才能归隐到那青山之外,在月满之夜,聆听松风带来的凉爽与宁静。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松门岛的壮丽景色,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岛屿的自然之美,首联点明岛屿的地理位置和特色,颔联进一步描绘山岩与落日的壮美景象,颈联则通过水色山光的相互掩映,展现了岛屿的宁静与和谐,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赏析
这首诗以松门岛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岛屿的自然之美和诗人的情感世界,诗人运用丰富的色彩和生动的语言,将岛屿的壮丽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人还通过寓情于景的手法,将自己的归隐之志寓于对岛屿美景的描绘之中,使得整首诗既具有画面感,又富有情感色彩。
创作背景
张祜在漫游各地的过程中,曾到过松门岛,并被其壮丽的景色所深深吸引,他通过这首诗,将自己对松门岛的喜爱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融为一体,创作出了这首充满诗情画意的佳作,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张祜高超的诗歌技艺,也反映了他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