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送郑侍御谪闽中
唐·高适
谪去君无恨,闽中我旧过。
大都秋雁少,只是夜猿多。
东路云山合,南天瘴疠和。
折腰莫以微官耻,为政须通异俗情。
作者及朝代
作者:高适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高适(约704年—约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与王昌龄、王之涣、王翰等并称“边塞四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高常侍集》等传世。
译文
你被贬谪离京不要心生怨恨,因为闽中之地我曾游历过。
那里秋天大雁稀少,夜晚猿猴啼叫却很多。
东路的云山重重叠叠,南方的瘴气却已变得温和。
不要因为职位低微而觉得羞耻,治理政事一定要通晓当地不同的风俗民情。
释义
这首诗是高适送别友人郑侍御被贬往闽中时所作,诗中首先安慰友人不要因被贬而怨恨,接着描述了闽中的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最后劝勉友人不要因为官职卑微而羞耻,治理地方要深入了解当地的风俗民情。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既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和安慰,又体现了诗人对治理地方政务的深刻见解,首联“谪去君无恨,闽中我旧过”直接点题,以平和的语气安慰友人,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颔联和颈联则通过描绘闽中的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进一步宽慰友人,使其对即将前往的贬所有所了解,减轻心理上的负担,尾联“折腰莫以微官耻,为政须通异俗情”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既是对友人的劝勉,也是诗人自己政治经验的总结,表达了诗人对治理地方政务的深刻见解和高度责任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中期,当时社会政治环境复杂多变,官员因各种原因被贬谪的现象时有发生,高适与郑侍御交情深厚,得知其被贬往闽中后,便写下这首诗以表关切和安慰,高适自己也曾有过被贬谪的经历,对官场的险恶和治理地方政务的艰难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因此在这首诗中能够深刻地表达出对友人的关切和劝勉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