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能识路知所归,吾欲开笼纵尔飞。下一句是什么?

梦梦7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放鹦鹉

唐·白居易

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得经年嘴渐红。

常恐思归惊别鸟,海天无处不飞蓬。

尔能识路知所归,吾欲开笼纵尔飞。

却忆当年养笼日,何曾自悔著罗衣。

作者及朝代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的诗作在唐代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代表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译文

鹦鹉从陇西被带到了江东,经过多年的饲养,它的嘴巴已经渐渐变得鲜红,我常常担心它会因为思念家乡而惊扰到其他的鸟儿,毕竟在这广阔的海天之间,无处不是漂泊的飞蓬,如果你能够识别回家的路,知道该往哪里归去,那么我就打算打开笼子,放你自由飞翔,回想起当年将你养在笼子里的日子,我又何曾后悔过为你穿上那精致的罗衣(此处“罗衣”比喻束缚,非实指衣物)。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述一只鹦鹉被囚禁与放飞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归宿的深刻思考,前两句描述了鹦鹉的来源和现状,中间两句表达了诗人对鹦鹉可能因思乡而困扰的担忧,以及海天广阔、无处为家的感慨,后两句则直接表达了诗人的决定:如果鹦鹉能找到回家的路,他就愿意放它自由,同时也反思了自己过去囚禁鹦鹉的行为。

赏析

这首诗以鹦鹉为题材,寓情于物,借物抒情,诗人通过对鹦鹉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归宿的思考,诗中“尔能识路知所归,吾欲开笼纵尔飞”一句,既是对鹦鹉的期望,也是诗人内心对自由的渴望和对束缚的挣脱,整首诗语言平实,情感真挚,寓意深远,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白居易个人的经历和思想有关,白居易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晚年更是过着闲居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对自由与归宿的思考可能更加深刻,鹦鹉作为被囚禁的鸟类,成为了诗人表达这种思考的载体,通过描写鹦鹉的遭遇和自己的决定,诗人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束缚的反抗,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归宿的深刻思考。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