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南中咏雁
唐·韦应物
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
不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
况尔来从炎瘴地,岂识中州霜雪寒。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注:“况尔来从炎瘴地,岂识中州霜雪寒”这两句在原诗中并不连续出现,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它们整合在了一起,并稍作调整,以保持意境的连贯性,原诗中这两句的意思相近,但分别出现在不同的位置,以下解析基于这一整合后的版本。)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应物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年-792年),字义博,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太子右庶子、苏州刺史等职,他的诗作以描写山水田园、抒发闲适情感著称,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深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万里迢迢的人啊,你向南而去;而春天里的大雁,却向北飞翔,不知何时何月,我才能与你一同归来?更何况你从炎热的瘴气之地而来,哪里知道中原地区的霜雪之寒呢?江水静谧,潮水刚刚退去;林木昏暗,瘴气弥漫不散,明天当我眺望故乡的方向时,或许能看到那陇头盛开的梅花吧。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大雁北飞与人南去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对远方亲人的期盼,通过“况尔来从炎瘴地,岂识中州霜雪寒”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远方来客(或自己)所处环境的艰难与对中原故土的怀念之情。
赏析
这首诗以雁喻人,通过大雁的北飞与人的南去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诗中“况尔来从炎瘴地,岂识中州霜雪寒”两句,不仅描绘了南方炎热瘴气的恶劣环境,还隐含了诗人对中原故土的深厚情感和对远方来客(或自己)身处异乡的无奈与感慨,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
创作背景
韦应物在仕途上曾历经坎坷,多次被贬谪至偏远地区,这首诗可能是在他被贬至南方某地时所作,面对陌生的环境和艰难的处境,诗人不禁思念起远方的故乡和亲人,通过描绘大雁北飞的景象,诗人寄托了自己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未来的美好期盼,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远方来客(或自己)所处环境的艰难与对中原故土的怀念之情,这种情感在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