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西幕府不能辟,陇山败将死可惭。出自哪首诗?

梦梦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边塞曲

朝代:唐代

作者:王昌龄

关西幕府不能辟,陇山败将死可惭。

旌旗日落黄云戍,刁斗宵深白露寒。

瀚海百重波澹澹,阴山千里雪皑皑。

今为羌笛出塞曲,使我三军泪如雨。

作者简介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约生于公元698年,卒于约757年,他早年贫贱,曾漫游西北边地,了解边塞生活,所作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尤其是七言绝句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王昌龄的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译文

关西的幕府不能容纳贤才,陇山一带的败将死得真是可耻,夕阳西下,旌旗在黄云笼罩的边防要塞中飘扬;夜深人静,刁斗声声在寒冷的白露中回响,瀚海波涛滚滚,阴山白雪皑皑,千里连绵,如今我吹奏起出塞的羌笛曲,让三军将士泪如雨下。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边塞的艰苦环境和战争的残酷,表达了对不能容纳贤才的幕府和败将的讽刺,以及对边塞将士的深切同情,首联直接点题,指出关西幕府不能容纳贤才,而陇山的败将却死得可耻,颔联和颈联通过描绘边塞的自然环境和战争场景,进一步渲染了边塞的艰苦和战争的残酷,尾联则以羌笛出塞曲为引子,表达了诗人对边塞将士的深切同情。

赏析

这首诗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诗人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将边塞的艰苦环境和战争的残酷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突出了幕府不能容纳贤才和败将可耻的形象,诗人以羌笛出塞曲为引子,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诗人对边塞将士的深切同情和爱国之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昌龄在唐代边塞战争频繁、国家动荡不安的背景下创作的,当时,唐朝与吐蕃、突厥等少数民族的冲突不断,边塞战争频繁发生,王昌龄曾亲身经历过边塞生活,对边塞将士的艰苦生活和战争的残酷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感受,他创作了这首诗来表达对边塞将士的深切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幕府不能容纳贤才和败将可耻的普遍认识。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