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病中独直
唐·韦应物
经时移病久端居,玉署新秋独直庐。
漏永灯寒夜渐深,雨声微滴竹窗虚。
作者及朝代
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三卫郎,后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世称“韦苏州”,韦应物的诗歌以描写山水田园风光著称,风格清新淡雅,情感细腻深沉,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作者简介
韦应物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早年仕途较为顺畅,但中年以后仕途不顺,逐渐转向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体悟,他的诗歌多抒发个人情感,反映社会现实,尤其擅长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色,寄托自己的情感与理想,韦应物的诗作在唐代乃至后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译文
长时间因病在家静养,如今初秋时节,我独自在官署的值班室里,夜深人静,漏刻声声,灯火昏暗,窗外的雨声轻轻滴落在竹窗上,显得空寂而清冷。
释义
“经时移病久端居”描述了诗人因病久居家中,无法外出;“玉署新秋独直庐”则点明了时间(初秋)和地点(官署的值班室),以及诗人独自一人的状态。“漏永灯寒夜渐深”进一步描绘了夜晚的寂静与寒冷,“雨声微滴竹窗虚”则以雨声与竹窗的意象,营造出一种空寂而清幽的氛围。
赏析
这首诗以病中独直的情景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诗中“经时移病久端居”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因病久居的无奈,也暗示了他对过往生活的怀念与留恋。“玉署新秋独直庐”则通过初秋时节与独直庐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冷清,后两句“漏永灯寒夜渐深,雨声微滴竹窗虚”更是以声、光、色等感官元素,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清幽的意境,使读者仿佛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与心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韦应物仕途不顺、因病在家静养的时期,在仕途受挫、身体抱恙的双重打击下,诗人内心充满了孤独与寂寞,初秋时节,他独自在官署的值班室里,夜深人静之时,内心的情感更是难以抑制,他将自己的情感与心境融入诗中,创作出了这首充满深情与意境的佳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韦应物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体悟,以及他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