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洛阳牡丹
唐·刘禹锡
洛阳三见牡丹月,春醉往往眠人家。
倾城颜色今何在,且醉樽前看落花。
作者及朝代
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既有反映社会现实的深刻之作,也有抒发个人情感的优美篇章,刘禹锡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并称“刘白”,在唐代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译文
在洛阳我已经三次见到牡丹盛开的月份,春天的醉意常常让我沉睡在人家门前,那曾经倾城倾国的牡丹颜色如今又在哪里呢?不如暂且沉醉在酒杯前,静静观赏那飘落的牡丹花瓣吧。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刘禹锡在洛阳多次见到牡丹盛开的情景,表达了他对牡丹的深深喜爱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首句“洛阳三见牡丹月”点明了时间和地点,以及诗人与牡丹的多次邂逅;次句“春醉往往眠人家”则通过夸张的手法,展现了诗人因观赏牡丹而沉醉不醒的情景;后两句则转而抒发感慨,询问倾城颜色的牡丹今何在,最终以“且醉樽前看落花”作结,表达了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
赏析
这首诗以牡丹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牡丹的深厚情感,首句“洛阳三见牡丹月”既点明了时间地点,又暗示了诗人与牡丹的不解之缘;次句“春醉往往眠人家”则以夸张的手法,将诗人对牡丹的痴迷表现得淋漓尽致,后两句则转而抒发感慨,以“倾城颜色今何在”的设问,引发读者对时光流逝、美好易逝的共鸣;最后以“且醉樽前看落花”作结,既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留恋,又展现了一种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刘禹锡在洛阳的生活经历有关,刘禹锡曾多次在洛阳任职或游历,对洛阳的牡丹有着深厚的感情,在唐代,洛阳是牡丹的重要产地和观赏地之一,每年春天牡丹盛开时都会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刘禹锡在多次观赏牡丹的过程中,对牡丹的美丽和短暂产生了深刻的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洛阳牡丹》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文人士大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