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儿掩耳谓雷作,灶妇惊窥疑釜鸣。下一句是什么?

小编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雷阵雨

宋·苏轼

痴儿掩耳谓雷作,灶妇惊窥疑釜鸣。

暴雨过云聊一快,未妨清夜冷如冰。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译文

痴心的孩童捂住耳朵以为雷声是有人在作怪,烧火的妇人惊讶地向外窥探,怀疑是自己的锅发出了响声,暴雨过后,天空放晴,人们感到一阵畅快,但这并不妨碍夜晚的清凉如同冰雪一般。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雷阵雨前后的情景,通过“痴儿掩耳”和“灶妇惊窥”两个生动的细节,展现了人们对雷声的恐惧和好奇,后两句则表达了雨后清凉的感受,与前文的紧张气氛形成对比。

赏析

这首诗以雷阵雨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们面对自然现象的种种反应,首句“痴儿掩耳谓雷作”,以孩童的天真无邪和无知,形象地表现了人们对雷声的恐惧和误解,次句“灶妇惊窥疑釜鸣”,则通过烧火妇人的反应,进一步渲染了雷声的震撼力,后两句“暴雨过云聊一快,未妨清夜冷如冰”,则笔锋一转,描绘了雨后天空放晴、夜晚清凉的景象,与前文的紧张气氛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和巧妙的对比手法,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悟,也体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即使面对雷雨这样的自然灾害,也能保持一颗平静的心,享受雨后的清凉和宁静。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苏轼被贬谪期间,在仕途不顺、生活困顿的情况下,苏轼依然能够保持一颗乐观豁达的心,以诗酒自娱,以自然为友,这首诗正是他在面对雷阵雨这一自然现象时,所写下的一首即兴之作,通过描绘雷阵雨前后的情景和人们的反应,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敬畏和热爱,以及面对困境时的乐观和坚韧。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