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丛祠叹
唐·刘禹锡
丛林已废姜祠在,事迹难寻楚语讹。
樵客归来风径晚,野夫吟处水云多。
寒烟幂幂侵乔木,秋色萧萧入薜萝。
唯有荒台临古渚,至今犹属宓妃歌。
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刘禹锡的诗歌创作,善于从民歌中汲取养料,受到民歌的熏陶,常常以俚语入诗,语言平易通俗,显示出朴素优美的风格,生活气息很浓厚,受到后人的推崇。
译文
丛林已经荒废,但姜祠依然屹立;那些古老的事迹难以追寻,楚地的语言也变得模糊不清,樵夫归来时,风穿过小径,天色已晚;野夫吟诗之处,水云缭绕,景色宜人,寒冷的烟雾弥漫,侵蚀着高大的树木;秋天的景色萧瑟,进入了薜荔和女萝缠绕的地方,只有那座荒凉的台子,依然矗立在古老的洲渚之上,至今还回响着宓妃的歌声。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丛林荒废、姜祠犹存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古迹的感慨和对历史的追忆,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营造出一种荒凉而又神秘的氛围,暗示着历史的沧桑和变迁,诗人也通过“楚语讹”等细节,表达了对文化传承断裂的忧虑。
赏析
这首诗以丛林、姜祠、樵客、野夫等元素为线索,构建了一个充满历史感和文化气息的意境,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将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诗人也通过对比和象征等手法,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感慨,诗中“丛林已废姜祠在”一句,既揭示了自然与人文的对比关系,也暗示了文化传承的坚韧和生命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刘禹锡在游历某地时,看到丛林荒废、姜祠犹存的景象,触景生情而创作的,当时,刘禹锡正处于仕途不顺、人生低谷的时期,对历史和现实有着深刻的思考和感慨,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古迹的缅怀和对历史的追忆,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文化传承和人生价值的思考,这首诗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