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墙根花草
唐·张籍
不及墙根花与草,春来随处自芳菲。
寻常巷陌人家近,亦引游人看落晖。
作者简介
张籍,唐代著名诗人,生于约766年,卒于约830年,字文昌,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他是韩愈的学生,也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和参与者,张籍的诗歌以写实为主,语言平易近人,多描写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他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
译文
那些生长在墙根下的花草啊,虽然不起眼,但春天来临时,它们依然会随处绽放,散发出自己的芬芳,这些花草生长在普通的巷陌人家附近,却也引得游人驻足观赏,直到夕阳西下。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写墙根下的花草,表达了诗人对平凡生命的赞美和尊重,墙根下的花草虽然不如名花异草那般引人注目,但它们依然坚韧地生长,春天来临时,展现出自己的美丽和芬芳,诗人以此比喻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默默无闻的人们,他们虽然平凡,但同样有着自己的价值和美好。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天墙根花草绽放的美丽画面,诗人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将墙根下的花草与名花异草进行对比,突出了它们的平凡和坚韧,诗人也通过花草的芬芳和游人的驻足观赏,表达了对这些平凡生命的赞美和尊重,整首诗意境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张籍的生活经历有关,张籍生活在唐代中后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民生凋敝的时代,他作为一位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的诗人,经常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写墙根下的花草,寄托了自己对平凡生命的关注和赞美,也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判,这首诗也反映了张籍诗歌创作的一贯风格:以写实为主,语言平易近人,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