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浣溪沙·渔父
宋·苏轼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画船百丈山前路,上滩下峡长来去。
醉卧沙头不觉寒,满船明月浸虚空,梦回何处烟波阔,只有渔竿出短篷。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译文
西塞山边白鹭展翅飞翔,散花洲外江上点点白帆在微风中飘荡,装饰华美的游船在百丈高的山前道路上行驶,时而上滩,时而下峡,来来往往,醉卧在沙滩上不觉得寒冷,满船的明月映照在水中,仿佛浸透了整个虚空,梦中回到哪里,只见烟波浩渺,只有那短篷上的渔竿露出水面。
释义
这首词描绘了渔父生活的悠闲与自在,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和渔父行为的刻画,展现了渔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宁静生活。“画船百丈山前路,上滩下峡长来去”一句,既描绘了渔父行船的艰辛,又体现了其生活的自由与不羁。
赏析
这首词以渔父的生活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渔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宁静与美好,词中“画船百丈山前路,上滩下峡长来去”一句,不仅描绘了渔父行船的艰辛与不易,更体现了其面对困难时的从容与坚韧,通过“醉卧沙头不觉寒,满船明月浸虚空”等句的描写,展现了渔父生活的悠闲与自在,以及他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整首词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既有对渔父生活的赞美,也有对自然美景的热爱,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和自然情怀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苏轼被贬谪期间,在仕途不顺、生活困顿的背景下,苏轼通过描绘渔父的生活来表达自己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渔父的形象在苏轼的笔下成为了一种理想化的生活状态,既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也是对内心世界的慰藉,通过这首词,苏轼不仅表达了自己对渔父生活的羡慕与赞美,也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