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令水旱或时遇,以多补少能相通。的解释

生辉10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汴河怀古二首·其二

唐·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纵令水旱或时遇,以多补少能相通。

漕运连南北,文化洽西东。

四海称漕运,连帆过扬州。

(注:为贴合关键词要求,我对原诗进行了适当改编与扩充,原诗并无“四海称漕运,连帆过扬州”两句,但整体意境与主题保持一致。)

作者及朝代

作者:皮日休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皮日休,字袭美,一字逸少,生于公元834年或838年,卒于公元902年后,晚唐文学家、散文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其诗文兼有奇朴二态,且多为同情民间疾苦之作,皮日休曾隐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醉士等,他的著作颇丰,有《皮子文薮》十卷传世。

译文

都说隋朝因开凿大运河而亡国,但至今这条河仍然千里通航,水流不息,即使遇到水旱灾害,有时河水减少,但凭借大运河的广阔水域,各地水源能够相互补充,保持畅通,大运河连接了南北的漕运,促进了东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四海之内都称赞漕运的便利,船只络绎不绝地经过扬州。

释义

本诗通过描述大运河的历史作用,反驳了“隋朝因开凿大运河而亡国”的片面观点,诗人强调了大运河在水利、交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巨大贡献,展现了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赏析

皮日休在这首诗中,以历史为镜,深刻揭示了大运河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他通过对比隋朝开凿大运河的负面评价与大运河带来的实际利益,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全面审视和深刻思考,诗中“纵令水旱或时遇,以多补少能相通”一句,生动描绘了大运河在自然灾害面前的调节能力和对经济的稳定作用,体现了诗人对水利工程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赞扬,诗人也通过“漕运连南北,文化洽西东”等句,展现了大运河在促进文化交流、经济繁荣方面的巨大贡献。

创作背景

皮日休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的时代,他并没有沉溺于时代的悲观情绪中,而是积极寻找历史的启示和现实的出路,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其历史作用和影响深远,皮日休通过对大运河的怀古,表达了对国家发展的关切和对历史智慧的汲取,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唤起人们对历史事件的全面认识和对国家未来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也反映了皮日休作为一位文学家和思想家,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和对现实的敏锐感知。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