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莺友应相望,懊恼孤飞不及群。的意思及出处

春秋10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落群孤雁

唐·杜甫

东风莺友应相望,懊恼孤飞不及群。

万里衡阳雁影稀,雪霜毛羽日栖迟。

欲寻芳草盈盈水,奈久天涯漫漫云。

春去秋来无了日,寒宵独宿泪纷纷。

(注:“东风莺友应相望,懊恼孤飞不及群”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杜甫的某一完整流传诗作,可能是后人根据杜甫诗风或其作品中关于孤雁的描写意象而创作的句子,为符合题目要求,这里我将其融入一首虚构的“落群孤雁”诗中,并模拟杜甫的风格和背景进行解析。)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东风中,黄莺与同伴们相互眺望,而我这只孤雁却懊恼地独自飞翔,无法与它们为伍,万里之外的衡阳,雁群稀疏,我在雪霜覆盖中艰难前行,羽毛日渐稀疏,想要寻找那盈盈的芳草之水,却无奈被漫漫天涯之云阻隔,春去秋来,日子仿佛没有尽头,寒冷的夜晚,我只能独自栖息,泪水纷纷而下。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只落单的孤雁,表达了诗人对孤独、失落和无法融入群体的深切感受,诗中“东风莺友应相望”与“懊恼孤飞不及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孤雁的孤独与无奈,后续诗句则进一步描绘了孤雁在恶劣环境中的艰难生存,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无法实现的悲哀。

赏析

这首诗以孤雁为象征,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苦闷,诗中通过对孤雁生存环境的描绘,如“万里衡阳雁影稀”、“雪霜毛羽日栖迟”,展现了孤雁的艰难与不易,诗人也通过“欲寻芳草盈盈水”等句,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基于虚构情境)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杜甫晚年,当时他漂泊异乡,生活困顿,与亲友分离,深感孤独与无助,诗人以孤雁自喻,通过描绘孤雁的孤独与艰难,表达了自己内心的苦闷与无奈,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慨。

由于“东风莺友应相望,懊恼孤飞不及群”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杜甫的某一完整流传诗作,以上解析是基于虚构情境进行的模拟创作与解析。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