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湘南逢雁
唐·钱起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
谁谓文章金马客,翻同憔悴楚三闾。
作者及朝代
钱起,唐代诗人,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唐天宝七年(748年)进士,曾任考功郎中、知制诰,官至尚书司勋员外郎,钱起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与郎士元齐名,世称“钱郎”,又与刘长卿并称“钱刘”,其诗以五言见长,尤善写景,风格清丽秀逸,婉转动人。
作者简介
钱起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他的诗歌创作在唐代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擅长五言律诗,作品多抒发个人情怀,描绘自然景物,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动人,钱起为人谦逊,性格温和,与当时许多文人墨客都有深厚的友谊。
译文
湘江边生长的斑竹枝条摇曳多姿,锦翅的鹧鸪在空中飞翔,谁说那些曾在金马门著书立说的文人,如今却像屈原一样憔悴失意。
释义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两句描绘了湘江边的自然景色,斑竹和鹧鸪都是南方的特有景物,象征着诗人所处的环境。“谁谓文章金马客,翻同憔悴楚三闾”两句则表达了诗人的感慨,金马客,指曾在金马门(汉代宫门名,学士待诏之处)任职的文人;楚三闾,指屈原,他曾担任过楚国的三闾大夫,诗人用屈原的典故来比喻自己,感叹自己虽有才华,却未能得到重用,反而像屈原一样憔悴失意。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湘江边的自然景色和引用屈原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未得施展的感慨和失落,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诗人以斑竹和鹧鸪为象征,烘托出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无奈,通过引用屈原的典故,将自己的遭遇与屈原相比,进一步突出了自己的失意和憔悴,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钱起在湘南地区遇到大雁时所作,当时,钱起可能正处于仕途不顺、才华未展的困境中,因此他借大雁南飞之景,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和失落,通过描绘湘江边的自然景色和引用屈原的典故,诗人将自己的遭遇与屈原相比,表达了自己对才华未得施展的无奈和失落,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个人的遭遇和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文人墨客的忽视和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