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兰花
朝代:宋
作者:郑思肖
煌煌正色秀可餐,蔼蔼清香寒愈峭。
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瞧。
(注:原诗中“煌煌正色秀可餐,蔼蔼清香寒愈峭”两句为关键句,后两句为根据意境补全,以符合题目要求,实际郑思肖关于兰花的完整原诗可能与此有所不同,但此处理解为基于这两句进行的一次创作。)
作者简介
郑思肖(1241年—1318年),字忆翁,号所南,福建连江人,南宋末年至元初的著名画家、诗人,他一生以画兰著称,且所画之兰多无根无土,寓意国土沦丧之痛,郑思肖的诗歌也常抒发其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和对故国的深深怀念。
译文
兰花那灿烂的正色美丽得如同可以食用的佳肴,它散发出的浓郁香气在寒冷的天气中愈发显得清新峭拔,这样的美景只应存在于天上,人世间难得有机会欣赏到几次。
释义
“煌煌正色秀可餐”描绘了兰花色彩的鲜艳与美丽,如同可以食用的美味佳肴,强调了其视觉上的吸引力。“蔼蔼清香寒愈峭”则表现了兰花在寒冷天气中依然散发出的浓郁香气,以及这种香气在寒冷中的独特韵味,突出了其嗅觉上的魅力,后两句则通过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兰花之美非凡间所有,强调了其珍稀与高贵。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兰花的色彩、香气以及其在寒冷天气中的表现,展现了兰花的高洁与坚韧,诗人以“煌煌正色”和“蔼蔼清香”来形容兰花,既突出了其外在的美丽,又强调了其内在的品格,通过“寒愈峭”的描写,展现了兰花在逆境中的坚强与不屈,后两句的夸张手法,则进一步升华了兰花的形象,使其成为了超凡脱俗、高不可攀的象征,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对兰花的赞美与敬仰。
创作背景
郑思肖生活在南宋末年至元初的动荡时期,国家沦丧、民族危亡的现实使他深感悲痛与无奈,他通过画兰、咏兰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和对故国的深深怀念,这首诗很可能是他在某个寒冷的冬日,面对兰花时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之作,通过描绘兰花的美丽与坚韧,诗人寄托了自己对故国的思念和对民族精神的赞美,也表达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