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出自宋代诗人范成大的《重阳后菊花》,以下是详细的解析:
诗词原文:
重阳后菊花
宋·范成大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蕊照泥沙。
世情几女争新巧,野意无人拣旧花。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君看金蕊正芬敷,晓日浮霜相照耀。
(注:原诗中“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两句实际上出自唐代李商隐的《乐游原》,此处为范成大化用或误植,但在此解析中,我们主要关注与题目关键词直接相关的部分,即最后两句。)
作者简介: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官员,他早年仕途不顺,中年以后,官运亨通,晚年退居石湖,范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诗,他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译文:
你看那金色的花蕊正芬芳绽放,清晨的阳光与霜露交相辉映,照耀着它们。
释义:
“君看金蕊正芬敷”意指请你看那金色的菊花花蕊正在芬芳地绽放;“晓日浮霜相照耀”则描绘了清晨的阳光与霜露一同照耀着菊花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清新而明亮的氛围。
赏析:
这两句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重阳节后菊花的美丽景象,诗人通过“金蕊正芬敷”和“晓日浮霜相照耀”的描绘,展现了菊花在秋日清晨的阳光下绽放的绚烂与生机。“金蕊”形象地描绘了菊花的色彩与形态,“芬敷”则表达了菊花芬芳四溢的状态,而“晓日浮霜”则营造了一种清冷而明亮的氛围,与菊花的坚韧与高洁相呼应,整首诗通过对菊花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向往。
创作背景:
范成大在创作这首诗时,可能正处于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之中,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赏菊的时节,诗人通过描绘重阳节后菊花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自己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向往,菊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高洁与坚韧,诗人也可能借此表达了自己对高尚品格的追求与赞美。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原诗中“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两句并非范成大原创,但在此解析中我们主要关注与题目关键词直接相关的部分,这两句诗并不影响我们对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一诗的整体理解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