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和子由渑池怀旧
宋·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次韵和子由记观潮
宋·苏轼
嘉佑中,予与子由观潮于钱塘,予出官二年,会予自齐安往汴,子由自济南往谏院,皆未及钱塘,而子由所赋观潮之诗,予以为绝唱,而惜其不得尽所见以发之,予虽晚得子由诗,然犹知予心之所存者,前年予自黄移守汝,过宿于泗,得子由书,寄《观潮》诗,又自和之,以寄子由,予既赋是诗,又从而和之,庶几追和其万一也。
其二
吴儿生长狎涛渊,冒利轻生不自怜。
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
江神河伯两醯鸡,海若东来气似霓。
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
其三
回头更看潮来处,却认平沙是浪痕。
身后尚余须发在,人间万事细如尘。
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一流。
莫道长鲸人不识,偶经濠上亦须留。
其四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其五
罗刹江头秋浪恶,堆青叠翠万千峰。
其间得失何足校,况与凫鹜争稗稊。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美食家、政治家,治水名人。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译文
其五
罗刹江(钱塘江)的秋浪汹涌险恶,两岸堆青叠翠,山峰万千,在这其中,个人的得失哪里值得计较,更何况去和野鸭、水鸟争食那些稗草和稊草呢?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得失的豁达态度,在浩渺的自然面前,个人的得失显得微不足道,更不必去与那些微不足道的事物争抢。
赏析
这首诗以钱塘江为背景,通过描绘江浪的汹涌和山峰的叠翠,营造出一种壮阔的自然景象,在这样的自然景象面前,诗人反思了人生的得失,认为个人的得失在自然面前显得微不足道,更不必去与那些微不足道的事物争抢,这种豁达的人生态度,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深刻洞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观潮后所写,与弟弟苏辙的唱和之作,苏轼在观潮时,被钱塘江的壮阔景象所震撼,从而引发了对人生得失的思考,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得失的豁达态度,同时也寄托了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在苏轼的诗歌中,经常可以看到他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深刻洞察,这也正是他诗歌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