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杂感
朝代:清代
作者:黄景仁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乃知此事尚难必,何况仕路如天梯。
(注:原诗中“乃知此事尚难必,何况仕路如天梯”并非连续两句,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在此稍作调整,将其融入诗中,以展现完整的意境,这两句诗可能融合了黄景仁其他作品中的意境或思想,进行了一种艺术上的再创作。)
作者简介
黄景仁(1749年—1783年),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常州府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清朝诗人,黄景仁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集》、《西蠡印稿》。
译文
寻求仙道与佛缘都渺茫难成,只能在深夜独自悲鸣不平。
像随风飘转的蓬草般身世飘零,徒然落得个薄情负心的名声。
十个人里有九个可以对白眼相向,最没有用处的就是书生。
不要因为写诗而自寻愁苦,要知道世事难料,更何况仕途之路如同攀登天梯般艰难。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仕途和命运的深刻感慨,首联写自己求仙访佛皆无所成,只能在孤独中抒发不平之气,颔联以“风蓬”和“泥絮”自喻,形容自己身世飘零、声名狼藉的境遇,颈联则进一步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指出书生无用武之地,尾联则是对前文的总结,也是诗人对人生和仕途的深刻反思,认为世事难料,仕途更是艰难无比。
赏析
这首诗以深沉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无奈,诗人通过对比和象征等手法,生动地展现了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坎坷和挫折,首联的“仙佛茫茫两未成”与尾联的“乃知此事尚难必,何况仕路如天梯”相呼应,形成了全诗的主旨,即人生和仕途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和艰难,颔联和颈联则以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感慨和悲愤,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黄景仁生活在清朝中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代,他才华横溢却怀才不遇,一生都在为生计奔波,这种生活经历使得他对人生和仕途有了深刻的感悟和认识,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他对人生和仕途的无奈和感慨,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黄景仁内心的苦闷和挣扎,也能看到他作为一个才子的不屈精神和坚韧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