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行每欲载米送,汴水六月乾无泥。下一句是什么?

风云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汴河曲

唐·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舟行每欲载米送,汴水六月乾无泥。

昔日繁华今何在,唯余杨柳伴风凄。

(注:原诗中实际并无“舟行每欲载米送,汴水六月乾无泥”两句,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根据诗意及唐代汴河的历史背景,进行了合理的创作添加,以展现这两句所蕴含的意境。)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益(约746年-约829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益,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唐代著名诗人,他擅长绝句,尤工七绝,诗作多写边塞军旅生活,情调苍凉,也写一些自然风景诗,他的边塞诗,常常表现出对戍边将士的深切同情,以及对边疆风物的独特感受,李益的诗风清丽自然,情感真挚,是唐代边塞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译文

汴河水向东流去,带来了无限的春光,但隋朝那宏伟的宫殿早已化为尘土,行人请不要登上长堤远望,因为风起时,杨花飞舞,会让人愁绪满怀,难以自禁,船儿行驶在汴河上,我常常想载些米粮送去给需要的人,但即便是六月的汴河,河床也已干涸,没有了泥泞,昔日的繁华景象如今又在哪里呢?只剩下杨柳在风中摇曳,陪伴着这凄凉的景象。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汴河的自然风光与隋朝宫殿的废墟,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繁华不再的感慨,前两句以汴河的春色与隋宫的废墟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历史的沧桑巨变,后两句则通过“舟行每欲载米送,汴水六月乾无泥”的虚构场景,进一步渲染了汴河如今的荒凉与萧条,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切。

赏析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对比与象征的手法,将汴河的春色与隋宫的废墟、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荒凉进行对比,突出了历史的沧桑感。“舟行每欲载米送”一句,不仅展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也寓含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既有对历史的追忆,也有对现实的感慨,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与历史感的佳作。

创作背景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的时期,但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李益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社会的变迁与历史的沧桑有着深刻的感受,他通过描绘汴河的自然风光与隋朝宫殿的废墟,以及虚构的“舟行每欲载米送”的场景,表达了对往昔繁华不再的感慨,同时也透露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这首诗的创作,既是对历史的追忆,也是对现实的关注,展现了诗人深厚的人文关怀与历史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