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潭风定影涵虚,神物中藏岸一枯。的解释

春秋7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枯木颂

宋·释绍嵩

碧潭风定影涵虚,神物中藏岸一枯。

莫道此中无活计,春来依旧长新蒲。

作者简介

释绍嵩,宋代僧人、诗人,生卒年不详,他活跃于南宋时期,以诗文著称,尤其擅长禅理诗与山水田园诗的融合,作品多描绘自然景物,寓含禅意,风格清新淡雅,深受当时士人喜爱,虽然他的生平事迹记载不多,但从其诗作中可见其对佛教教义有深刻理解,同时也不乏对世俗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感悟。

译文

碧绿的深潭在风平浪静之时,水面清澈如镜,倒映着天空的虚渺;在这幽深的潭水之中,隐藏着神奇之物,而岸边则静静地躺着一株枯木,别以为这枯木已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待到春天来临,它周围依然会长出嫩绿的新蒲草。

释义

此诗通过描绘碧潭、枯木与新蒲的对比,传达了一种生命循环不息、万物皆有灵性的哲理,碧潭的静谧与倒影,象征着内心的平和与超脱;枯木虽看似死亡,却预示着春天的重生与新生的希望,体现了佛教中关于“无常”与“涅槃”的思想。

赏析

释绍嵩的《枯木颂》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构建了一幅富有禅意的自然画卷,诗中“碧潭风定影涵虚”一句,不仅描绘了自然之美,也隐喻了心灵的宁静与清澈;“神物中藏岸一枯”则巧妙地引出枯木这一意象,暗示生命的奥秘与不朽,末两句“莫道此中无活计,春来依旧长新蒲”更是点睛之笔,表达了生命不息、希望常在的深刻主题,整首诗意境深远,哲理丰富,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有对生命哲学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枯木颂》的创作背景,虽无确切史料记载,但可以推测,作为一位僧人诗人,释绍嵩在修行之余,常于自然中寻觅禅机,枯木作为自然界中常见的生命形态转换的象征,自然成为他表达生命哲学思考的载体,此诗可能是在一次静观自然时,被碧潭与枯木的景象所触动,有感而发之作,通过枯木与新蒲的对比,释绍嵩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生命力,也借此传达了佛教中关于生死轮回、万物皆空的教义,体现了其深厚的禅学修养与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