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题李杜二公祠
唐·孙郅
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功名空自惜,秋来风月为谁妍。
作者及朝代
作者:孙郅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孙郅,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以诗文著称,尤其擅长题咏古迹与人物,他的作品多表达对历史人物和文化的敬仰之情,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虽然孙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如李白、杜甫等大家显赫,但其作品仍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译文
在翰林院的岁月里,你(指李白,曾任翰林供奉)创作了无数(夸张说法,指很多)描绘风月美景的诗篇,共计三千余首;
作为吏部员外郎的你(指杜甫,曾任此职),文章传世已历二百年,影响深远。
如今我们老去,曾经的功名只能空自惋惜;
这秋日的风月美景,又是为谁而展现出它的娇艳呢?
释义
这首诗是对李白和杜甫两位伟大诗人的缅怀与敬仰之作,首句“翰林风月三千首”赞美李白在翰林院的创作成就,以“三千首”形容其诗作数量之多,且多描绘自然风月之美;次句“吏部文章二百年”则是对杜甫在文学上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以其官职“吏部员外郎”代指,强调其文章流传之久远,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两位前辈老去后功名未竟的惋惜,以及对美好事物(如秋月)永恒而人生短暂的感慨。
赏析
此诗以简洁凝练的语言,高度概括了李白和杜甫的文学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同时融入了诗人对人生、功名的深刻思考,通过对比“翰林风月”与“吏部文章”,既展现了两位诗人不同的创作风格和身份背景,又凸显了他们共同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地位,后两句则通过“老去功名空自惜”和“秋来风月为谁妍”的设问,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对美好事物永恒性的思考,使全诗在赞美之余,又增添了几分哲理意味。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孙郅游览李杜二公祠时触景生情有关,李杜二公祠是后人为了纪念李白和杜甫而建的祠堂,孙郅在此地凭吊前贤,回顾他们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不禁感慨万千,遂写下此诗以表敬意,此诗不仅是对两位伟大诗人的颂扬,也是诗人自身情感与人生观的抒发,体现了唐代文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