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中秋月
宋·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池上虽然无皓魄,樽前殊未减清欢。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作者及朝代
作者:晏殊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词人,他自幼聪颖好学,十四岁即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后官至宰相,晏殊的词作清新婉约,情感细腻,多描写富贵悠闲的生活和男女情爱,也常抒发离愁别绪和人生感慨,是北宋词坛的领军人物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与欧阳修、张先并称“词中三绝”。
译文
月光如霜般洒落在庭院中的梧桐树上,随着月轮转动,今夜我这个漂泊异乡的人独自面对角落,或许嫦娥也有她的怅恨吧,看那清冷的月宫和孤独的桂花树,池塘之上虽然看不到明亮的月光,但酒桌前我们的欢乐并未减少,人生本就多情善感,这种遗憾与风月无关,而是源自内心。
释义
十轮霜影转庭梧:形容月光如霜,随着月轮移动,映照在庭院中的梧桐树上。
此夕羁人独向隅:指诗人自己作为漂泊异乡的人,在中秋之夜独自面对角落,感到孤独。
未必素娥无怅恨:素娥即嫦娥,这里暗指嫦娥也可能有她的怅恨。
玉蟾清冷桂花孤:玉蟾指月亮,清冷孤寂的月宫中只有桂花相伴。
池上虽然无皓魄:池上指池塘之上,皓魄指明亮的月光,这里说池塘上看不到明亮的月光。
樽前殊未减清欢:樽前指酒桌前,清欢指清雅的欢乐,这里说虽然无月,但酒桌前的欢乐并未减少。
赏析
这首诗是晏殊在中秋之夜所作,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情感的深刻感悟,前两句通过描绘月夜的景象和诗人的孤独心境,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后两句则通过对比池上无月和樽前清欢,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情感的豁达态度,认为人生的遗憾与风月无关,而是源自内心,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感悟,是一首兼具艺术性和思想性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当时晏殊已步入仕途,但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他也有过漂泊异乡、远离亲人的经历,中秋之夜,本是团圆之时,但诗人却身处异乡,无法与家人团聚,心中自然充满了思乡之情和对亲人的思念,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创作了这首诗,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这首诗也反映了北宋时期文人墨客对人生哲理和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和独特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