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西溪
宋·王安石
西溪水色春长绿,北渚花光暖自薰。
湖岸柳阴成暮霭,人家门巷掩斜曛。
作者及朝代
王安石,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生于1021年,卒于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他位列“唐宋八大家”,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作者简介
王安石是北宋变法的主要推动者之一,他主张通过改革来富国强兵,减轻人民负担,在政治上,他推行了一系列新法,如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等,虽然最终因保守派的反对而失败,但他的改革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文学上,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注重炼字炼句,善于将政治理念融入诗中,形成了“王荆公体”。
译文
西溪的水色在春天里总是那么碧绿,北面的水边花儿在阳光下散发着温暖的香气,湖岸边的柳树投下浓密的阴影,形成了傍晚的暮霭,而人家门巷则在夕阳的余晖中渐渐掩映。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西溪春天的美景,水色碧绿,花香四溢,柳树成荫,夕阳斜照,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相结合,展现了西溪的独特魅力。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西溪春天的美丽景色,首句“西溪水色春长绿”直接点出了西溪水的特点,即春天里总是那么碧绿,给人以清新之感,次句“北渚花光暖自薰”则通过花儿的香气,进一步渲染了春天的温暖和生机,后两句则通过湖岸的柳树和夕阳下的人家,将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相结合,使画面更加完整和生动,整首诗意境优美,语言简练,富有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王安石在游历西溪时所作,西溪作为一处风景名胜,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和创作,王安石在游历过程中,被西溪的美景所打动,于是写下了这首描绘西溪春天景色的诗歌,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也反映了王安石作为一位文学家的敏锐观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