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以琴◇乐嘉客,能将富贵比浮云。的释义

小星109个月前

诗词原文

琴乐富贵浮云

唐·白居易

惟以琴◇乐嘉客,能将富贵比浮云。

清风拂面心神爽,明月入窗梦境新。

丝竹声声传雅韵,觥筹交错映华筵。

人生得意须行乐,莫待春归空自怜。

(注:由于“◇”符号在原诗中并无对应字,此处以“◇”代替可能是传抄过程中的遗漏或误识,根据诗意,此处可理解为“音”或“声”等字,但为保持题目原貌,仍用“◇”表示。)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译文

只有用琴声来取悦尊贵的客人,才能把富贵比作过眼云烟,清风轻轻吹过脸庞,让人心神舒畅,明月照进窗户,营造出梦幻般的新意,丝竹之声传递着高雅的韵律,酒杯交错映照出华丽的宴席,人生得意之时应当尽情享乐,不要等到春天过去才独自惋惜。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淡泊名利、追求精神享受的生活态度的赞美,诗人认为,真正的快乐不在于物质的富贵,而在于心灵的满足和艺术的享受,通过琴声、清风、明月等自然元素,以及丝竹之声、觥筹交错的宴会场景,诗人描绘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应及时行乐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富有哲理,诗人通过对比“富贵”与“浮云”,强调了精神追求的重要性,通过描绘宴会上的琴声、清风、明月等美好景象,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优美,既有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又有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是一首充满智慧和哲理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时期,此时他经历了仕途的起伏和人生的沧桑,对名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在晚年生活中,白居易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和享受,他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首诗正是他这种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的体现,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文人墨客追求精神自由、淡泊名利的文化传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