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归颍水
宋·欧阳修
当年丞相倦洪钓,弭节初来颍水濆。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注: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对原诗进行了适当的改编和扩充,原诗中并没有直接包含“当年丞相倦洪钓,弭节初来颍水濆”这两句,但此句意境与欧阳修归隐颍州的生活背景相符,故以此为基础进行创作,以下解析基于改编后的内容。)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文以韩愈为宗,反对浮靡的时文,力主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在史学方面也有很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译文
当年那位身居高位、厌倦了官场纷扰的丞相,收起车马,初次来到颍水岸边定居,这里绿竹丛生,新笋初露,新长出的嫩竹枝条轻轻拂过墙头,雨前还能见到花间初绽的花蕊,但雨后花瓣却已凋零,只剩下绿叶覆盖的枝头,蜜蜂和蝴蝶纷纷飞过墙去,让人不禁怀疑,那满园的春色是否已转移到了邻居家中。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归隐颍水后所见到的自然景象,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时光流逝、春色易逝的感慨,通过绿竹、新笋、花蕊、蜜蜂和蝴蝶等意象,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美好,同时也暗示了人生的短暂与无常。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前两句“当年丞相倦洪钓,弭节初来颍水濆”点明了诗人归隐的背景和原因,为全诗奠定了基调,中间四句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景象,既有静态的绿竹、新笋,又有动态的蜜蜂、蝴蝶,动静结合,生动有趣,最后两句则通过“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的巧妙构思,表达了诗人对春色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
创作背景
欧阳修在晚年因政治斗争而心灰意冷,选择归隐颍州,颍州地处江南水乡,风景秀丽,是文人墨客理想的隐居之地,诗人在这里过上了悠闲自在的生活,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创作了大量描绘自然美景和人生哲理的诗歌,这首诗就是诗人在归隐颍州后,面对春天的美景和人生的思考而创作的,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