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时周公居东周,厌闻此鸟憎若雠。的解释

小编96个月前

诗词原文

愤鸟

唐·王维

昔时周公居东周,厌闻此鸟憎若雠。

夜呼旦鸣乱人耳,朝觌夕见嗤林幽。

羽虫三百有六十,各禀自然莫相尤。

何独此鸟尤不淑,岂时坐致怀忧愁。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代著名诗人、画家,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王维精通诗、书、画、音乐等,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译文

昔日周公居住在东周,厌烦听到这种鸟的声音,憎恶它如同仇敌,它在夜里啼叫,在清晨鸣叫,扰乱了人们的耳朵;从早到晚都能见到它,让林中的幽静之处也遭到了嘲笑,世间鸟类有三百六十种,各自遵循自然规律,没有什么可以互相指责的,为什么唯独这种鸟如此不善良,难道是它生来就注定让人心怀忧愁吗?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述周公对一种鸟的厌恶,表达了诗人对世间不平之事的感慨,诗中提到的“此鸟”可能象征着那些令人不悦或带来困扰的事物,而周公的厌恶则反映了人们对这些事物的普遍反感,诗人也通过对比其他鸟类来强调这种鸟的“不淑”,进一步突出了其令人不悦的特点。

赏析

这首诗以周公对一种鸟的厌恶为引子,展开了对世间不平之事的深刻反思,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将周公对鸟的厌恶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也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等手法,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寓意深刻,既表达了诗人对世间不平之事的感慨,也反映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王维当时的处境和心境有关,王维一生仕途坎坷,经历了多次贬谪和升迁,在这个过程中,他可能对世间的种种不平和纷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受,他通过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对这些不平之事的感慨和反思,这首诗也可能反映了王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那些带来困扰和不安的事物的厌恶和排斥。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首诗中提到了“周公”,但这里的“周公”并非实指历史上的周公旦,而是诗人借以表达自己对世间不平之事的感慨和反思的一个象征性人物,在解读这首诗时,我们需要结合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来深入理解其寓意和内涵。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