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愁牛
唐·罗隐
邦人尽说畏愁牛,不独牛愁我亦愁。
终日绳牵空腹走,何时得见一闲游。
作者简介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他生活在晚唐五代时期,一生怀才不遇,屡试不第,晚年依附吴越王钱镠,任钱塘令、著作郎等职,罗隐的诗作风格独特,讽刺辛辣,多抒发个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象也有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译文
乡邻们都说害怕那愁苦的牛,其实不只是牛在发愁,我也在发愁。
整天用绳子牵着它空腹奔走,什么时候才能看到它悠闲地游走呢?
释义
这首诗以“愁牛”为题,通过描述牛的愁苦,寄托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首句“邦人尽说畏愁牛”,点出乡邻们对愁牛的畏惧,实际上也隐含了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无奈,次句“不独牛愁我亦愁”,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愁绪,将人与牛的情感相通,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后两句“终日绳牵空腹走,何时得见一闲游”,则进一步描绘了牛的悲惨处境,同时也隐喻了诗人自己怀才不遇、奔波劳碌的境遇,表达了对自由和闲适生活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深刻揭示了人与牛共同的愁苦,诗人通过“愁牛”这一形象,巧妙地传达了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无奈,诗中“畏愁牛”与“我亦愁”的对比,既突出了牛的悲惨处境,也反映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诗人还通过“终日绳牵空腹走”与“何时得见一闲游”的对比,进一步强化了诗歌的批判性和讽刺意味,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罗隐的生平经历密切相关,罗隐生活在晚唐五代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时代,他一生怀才不遇,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未能及第,这使他深感失望和无奈,在这样的背景下,罗隐创作了这首诗,通过描绘牛的愁苦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他希望通过这首诗来唤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这首诗也反映了罗隐对自由和闲适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