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游金山寺
宋·苏轼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烟雨渺无波。
僧言四十里西那,界破青山漾白波。
晚见渔人归竹径,初生明月照江楼。
江山如画景难留,云树千寻隔翠微。
给园金地敞仁祠,龙凤翔云望不见。
坐观微月上林梢,飞萤点点穿帘入。
夜深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作者及朝代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美食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书取诸家之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自成一家之言,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画擅画墨竹,且绘画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序的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而且明确地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对后世影响很大。
译文
我家住在长江源头,做官出游一直送到长江入海的地方,听说那里潮头有一丈高,天寒时还有沙痕留在江滩上,中泠泉南边的石盘陀,自古以来随着波涛出没,试着登上绝顶遥望故乡,只见江南烟雨茫茫,烟波浩渺。
和尚说金山寺西四十里,青山被江水界破,泛起白波,傍晚看见渔人回到竹径,初升的明月照亮了江楼,江山如画但美景难以停留,云树重重,隔着翠微山色,给园的金地敞开着仁祠,龙凤翔云般的美景望不见尽头,坐着观看微月升上林梢,飞萤点点穿过帘子飞入室内,夜深风静想要回去时,只见一江明月如同碧琉璃般清澈。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苏轼游览金山寺时的所见所感,展现了金山寺及其周边环境的壮丽景色,以及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云树千寻隔翠微,给园金地敞仁祠”两句,通过云树、翠微、金地、仁祠等意象,描绘了金山寺的幽静与庄严,表达了诗人对佛家圣地的敬仰之情。
赏析
这首诗以游踪为线索,描绘了金山寺及其周边环境的壮丽景色,同时融入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佛家圣地的敬仰之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使得整个画面既具有宏大的气势,又充满了细腻的情感,特别是“云树千寻隔翠微,给园金地敞仁祠”两句,通过云树、翠微、金地、仁祠等意象的巧妙组合,展现了金山寺的幽静与庄严,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佛家圣地的敬仰和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北宋时期游览金山寺时所作,金山寺位于江苏省镇江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圣地,苏轼在游览过程中,被金山寺及其周边环境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同时也勾起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他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充满深情厚意的诗篇,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苏轼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他对佛教文化的热爱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