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出自元代诗人萨都剌的《雁门集》中的《过雁门》,下面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过雁门》
元·萨都剌
来时沙碛已冰霜,飞过江南木叶黄。
莫恨关山千里远,春风今度到衡阳。
作者简介:
萨都剌(约1272—1355),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一说蒙古族),先祖居西域,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四年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擢英宗侍读学士,累迁淮东廉访司经历,著有《雁门集》,萨都剌善绘画,精书法,尤善楷书,有虎卧龙跳之才,人称雁门才子,他的文学创作,以诗词为主,诗词内容,以游山咏景、归隐遣怀之作较多,间有反映人民疾苦和揭露官僚贪暴之作,诗风清丽俊逸,间有豪迈奔放之作。
译文:
当大雁飞来的时候,北方的沙漠已经覆盖着冰霜,它们再飞过江南时,树叶已经变黄,不要怨恨关山千里之遥,因为今年的春风已经吹到了衡阳。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大雁迁徙的艰辛历程,以及它们对春天的期待,首句“来时沙碛已冰霜”写出了大雁北归时面临的恶劣环境,次句“飞过江南木叶黄”则描绘了它们南飞时江南的秋景,后两句则表达了大雁对春天的坚定信念,即使关山阻隔,春风也会吹到它们的目的地。
赏析:
这首诗以大雁为题材,通过描绘它们的迁徙历程,表达了诗人对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首句“来时沙碛已冰霜”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大雁北归时面临的艰难环境,突出了它们的勇气和毅力,次句“飞过江南木叶黄”则以江南的秋景为背景,描绘了大雁南飞的壮丽景象,后两句则通过大雁对春天的期待,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念,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萨都剌生活在元代,这是一个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的时代,他作为一位少数民族诗人,对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有着深刻的感受,这首诗可能是他在游历过程中,看到大雁迁徙的壮丽景象,触景生情,有感而发,通过描绘大雁的迁徙历程,表达了他对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念,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和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