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梅花
唐·韩偓
梅花不肯傍春光,自向深冬著艳阳。
龙笛远吹胡地月,燕钗初插汉宫妆。
年年塞下春风晚,谁见轻黄弄色时。
野客预知寒食近,满山罗绮看风光。
作者及朝代
韩偓,唐代晚期诗人,生活在晚唐至五代时期(约公元842年-923年),他是晚唐著名文学家韩瞻之子,自幼聪颖好学,文采飞扬,韩偓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尤其在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方面有着独到的造诣。
作者简介
韩偓,字致尧(一作致光),小字冬郎,号玉山樵人,晚唐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晚年又号香山居士,他自幼聪颖好学,文思敏捷,早年曾得到唐昭宗的赏识,曾任翰林学士、中书舍人等职,后因卷入宫廷斗争,被贬为濮州司马,韩偓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尤其在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方面有着独到的造诣,他的诗作在晚唐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梅花不愿与春光为伍,独自在深冬里绽放于艳阳之下,龙笛声声远播,在胡地的月光下悠扬;燕钗初插,仿佛汉宫中的佳人妆扮,年年塞外的春风总是来得较晚,又有谁能见到梅花那淡淡的黄色在枝头绽放呢?山野间的旅人早已预知寒食节将近,满山遍野的人们都来看这梅花盛开的风光。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梅花的独特品格和生长环境,表达了诗人对梅花坚韧不拔、孤芳自赏精神的赞美,首联写梅花不愿与春光争艳,独自在深冬绽放;颔联通过龙笛和燕钗的意象,进一步烘托出梅花的孤高与雅致;颈联则点出塞外春风晚,梅花难以被人赏识的遗憾;尾联则以山野旅人的视角,展现出梅花盛开时满山遍野的壮观景象。
赏析
这首诗以梅花为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梅花的独特魅力和诗人的情感世界,诗人以“不肯傍春光”的梅花自喻,表达了自己不愿随波逐流、坚守节操的品格,通过“龙笛远吹”、“燕钗初插”等意象的描绘,进一步烘托出梅花的孤高与雅致,颈联的“年年塞下春风晚,谁见轻黄弄色时”则表达了诗人对梅花难以被人赏识的遗憾和惋惜,尾联则以山野旅人的视角,将梅花的盛开与人们的观赏相结合,展现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韩偓被贬谪之后,在晚唐时期,宫廷斗争激烈,韩偓因卷入其中而被贬为濮州司马,在贬谪期间,他深感仕途坎坷、人生无常,于是将情感寄托于自然景物之中,梅花作为坚韧不拔、孤芳自赏的象征,自然成为了诗人笔下的重要题材,通过这首诗的描绘,诗人不仅表达了对梅花的赞美之情,也寄托了自己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