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闻钟
唐·韦应物
寺钟鸣漏天欲晓,关吏催行莫淹留。
故乡远在千里外,可怜枕上五更听,
不似滁州山里闻,花前月下僧舍幽。
作者及朝代
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三卫郎,后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韦应物的诗歌以描写山水田园和抒发隐逸之思著称,风格清新淡雅,情感深沉含蓄,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作者简介
韦应物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早年仕途较为顺畅,但中年以后仕途不顺,逐渐转向隐逸生活,寄情山水之间,他的诗歌深受陶渊明、谢灵运等人的影响,善于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色,同时融入个人的情感与哲思,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译文
寺庙的钟声在漏刻将尽之时响起,预示着天即将破晓,守关的官吏催促着行人不要拖延行程,我的故乡远在千里之外,此刻我可怜地躺在枕头上,听着五更天的钟声,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思乡之情,这声音与我在滁州山中听到的钟声截然不同,那时我在花前月下,僧舍幽静,心境平和而宁静。
释义
本诗通过对比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往昔宁静生活的怀念,首句“寺钟鸣漏天欲晓”描绘了清晨寺庙钟声的响起,预示着一天的开始;次句“关吏催行莫淹留”则透露出诗人即将踏上旅途的无奈与不舍,后两句通过对比,将此刻在异乡听到的钟声与昔日在滁州山中听到的钟声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赏析
本诗以钟声为线索,巧妙地串联起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往昔生活的怀念,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清晨的钟声、守关的官吏、远方的故乡以及昔日的僧舍等意象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氛围,诗人通过对比的手法,将此刻的孤独与往昔的宁静进行对比,更加凸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情感深沉含蓄,展现了韦应物独特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韦应物仕途不顺、逐渐转向隐逸生活之后,诗人身处异乡,面对清晨的钟声,不禁勾起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往昔宁静生活的怀念,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眷恋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无奈,这种情感与韦应物晚年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紧密相连,是他在仕途不顺、人生坎坷之后的一种情感宣泄和心灵寄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