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知不及南都会,勉强犹须托短篇。的释义

小编66个月前

诗词原文

自愧

唐·罗隐

自知不及南都会,勉强犹须托短篇。

五字句中目乍明,数行书上心非浅。

但将馀力助风骚,已见前贤畏后贤。

独愧不成男子志,一生常负此身闲。

作者简介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晚唐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他生活在晚唐动荡不安的年代,一生怀才不遇,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中第,晚年投奔吴越王钱镠,任钱塘令、著作郎等职,罗隐的诗作风格独特,讽刺辛辣,语言直白,对晚唐社会的黑暗现实多有揭露和批判,同时他的诗作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对人生的思考。

译文

自知我的才华比不上南方繁华的都市中的文人,但还是勉强自己写下这些短篇诗作,在五言诗句中,眼前仿佛一亮,数行文字书写下来,心中感慨颇深,我只愿用我余下的力量来助兴诗坛的风雅,已经看到前代的贤人敬畏后代的贤人了,唯独惭愧的是自己未能实现男子汉的志向,一生常常辜负了这悠闲的时光。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罗隐对自己才华的自知之明,他深知自己无法与南方繁华都市中的文人相比,但仍然坚持写作,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诗坛增添一份力量,他也表达了对前贤的敬畏和对后贤的期待,以及对自己未能实现志向的遗憾和愧疚。

赏析

这首诗以自嘲的口吻开篇,展现了罗隐对自己才华的清醒认识,同时也透露出他坚韧不拔的精神,在诗中,他通过对比自己的不足与他人的优秀,表达了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和执着,他也通过“但将馀力助风骚,已见前贤畏后贤”等句,表达了对文学传统的尊重和对文学未来的期待,整首诗语言直白,情感真挚,既有自嘲的幽默,又有深刻的哲理,展现了罗隐独特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罗隐晚年时期,此时他经历了多次科举考试的失败,仕途不顺,生活困顿,他并未因此放弃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创作信念,在这首诗中,他通过自嘲和反思,表达了自己对文学创作的执着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他也通过对比自己的不足与他人的优秀,激励自己继续努力,为文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首诗中包含了“自知不及南都会,勉强犹须托短篇”这两句,但整首诗并非完全围绕这两句展开,而是包含了更丰富的情感和哲理,在解析这首诗时,需要综合考虑全诗的内容和背景,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其含义和价值。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