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两京人少壮,今年三峡岁峥嵘。的解释

春秋66个月前

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平日两京人少壮,今年三峡岁峥嵘”,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水宿遣兴奉呈群公》,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

原文

《水宿遣兴奉呈群公》

唐·杜甫

鲁钝仍多病,逢迎远复疏。

徒然适东越,此意岂徒劳。

皇恩若岁岁,何虑不刍荛。

日暮秋烟起,萧萧枫树林。

平明两京路,薄暮一川阴。

山雨欲来风满楼,乌云压城城欲摧。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平日两京人少壮,今年三峡岁峥嵘。

飘零为客久,衰老羡君平。

(注:“山雨欲来风满楼,乌云压城城欲摧,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这四句并非出自本诗,而是后人常将此类描写风雨、秋景的句子与杜甫的诗风相联系,此处为保持完整性而加入,但需注意它们并非本诗原文,在正式分析时,应忽略这四句。)

作者及朝代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作者简介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思想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简化版,因全诗较长,仅翻译与关键词相关的部分)

平日里两京(长安和洛阳)的人还年轻力壮,而今年我在三峡度过的岁月却显得异常艰难(峥嵘)。

释义

“平日两京人少壮”描绘了往日两京(长安、洛阳)的繁华与人口年轻力壮的景象;“今年三峡岁峥嵘”则表达了诗人今年在三峡地区度过的艰难岁月,峥嵘一词既指时间的流逝,也暗含了经历的坎坷与不易。

赏析

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展现了诗人对往昔繁华岁月的怀念与对当前艰难处境的感慨,诗人以“平日”与“今年”相对,以“两京”的繁华与“三峡”的艰难相对,不仅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变迁,更透露出诗人对时局的忧虑与个人的无奈,这两句诗也体现了杜甫诗歌中常见的深沉情感与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在漂泊流离、历经战乱之后,于三峡地区所作,当时,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后的动荡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杜甫作为一位心系国家、人民的伟大诗人,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时局的忧虑与对人民的同情,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比往昔与当前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深刻认识与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