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归隐
宋·苏辙
君恩天地不违物,归去行歌颍水傍。
老病已全双鬓白,此生何处有他乡。
作者简介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宰相苏洵次子,文学家苏轼之弟,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即位,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谏事而被贬为汝州团练副使,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号“文定”,苏辙与父苏洵、兄苏轼齐名,合称“三苏”,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和思想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译文
君主的恩泽如同天地般宽广,不违背万物的生长规律,我归去后将在颍水边吟咏歌唱,如今我已年老多病,双鬓斑白,此生无论走到哪里,哪里就是我的家乡。
释义
首句“君恩天地不违物”表达了诗人对君主恩泽的感激与赞美,认为君主的恩泽如同天地般宽广,不违背万物的生长规律,体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忠诚与敬仰,次句“归去行歌颍水傍”则表达了诗人归隐田园、吟咏歌唱的闲适生活,展现了诗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后两句“老病已全双鬓白,此生何处有他乡”则表达了诗人对年老多病的无奈与感慨,以及随遇而安、以他乡为故乡的豁达心态。
赏析
这首诗以归隐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忠诚与敬仰,以及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首句以“君恩”开篇,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既表达了对君主的感激与赞美,也体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忠诚与敬仰,次句以“归去行歌”描绘了一幅归隐田园、吟咏歌唱的闲适画面,展现了诗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后两句则以“老病”与“他乡”为线索,表达了诗人对年老多病的无奈与感慨,以及随遇而安、以他乡为故乡的豁达心态,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辙在晚年归隐田园时所作,苏辙一生历经宦海浮沉,晚年因政治斗争而屡遭贬谪,在长期的贬谪生涯中,他逐渐对朝廷的黑暗与腐败感到失望,转而向往自由、宁静的田园生活,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田园、吟咏歌唱的向往与追求,诗中也流露出诗人对年老多病的无奈与感慨,以及随遇而安、以他乡为故乡的豁达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