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春日怅怀
唐·李商隐
开谢两堪成怅望,伤春不到柳丝时。
晴风丽日满芳洲,柳色春筵祗恼人。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他生活在晚唐国力衰微、朋党斗争激烈的时代,一生郁郁不得志,但其诗文成就极高,尤其擅长爱情诗和无题诗,诗风独特,构思新奇,情感细腻,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花朵的开放与凋谢都让人心生怅惘,而真正感到伤春的情绪还未到柳丝轻拂的时节就已袭来,晴朗的日子里,和煦的风与明媚的阳光洒满了芳草萋萋的小洲,然而这满眼的春色与柳色,在春日的宴席上却只是徒增人的烦恼。
释义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易逝、美好事物难以持久的感慨与怅惘,首句“开谢两堪成怅望”直接点出主题,无论是花开还是花落,都让人心生愁绪;次句“伤春不到柳丝时”则进一步说明,诗人对春天的感伤并非等到柳丝垂绿时才产生,而是早已在心中酝酿,后两句通过描绘春日美景,反衬出诗人内心的愁苦与无奈,即便是晴风丽日、芳草满洲的春日盛景,也无法驱散他心中的愁云。
赏析
这首诗以春日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自然界的生机勃勃与内心的愁苦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诗人对“伤春”情感的提前表达,也体现了其敏感而深刻的内心世界,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佳作。
创作背景
李商隐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国力衰微的时代,诗人本人虽然才华横溢,但一生仕途坎坷,多次遭贬,壮志难酬,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对春天的易逝、美好时光的短暂产生了深刻的感慨,这首诗可能就是在某个春日,诗人面对眼前的美景,心中却充满了愁绪与无奈时所作,通过这首诗,诗人不仅表达了对春天的感伤,也寄托了对人生无常、美好易逝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