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庆全庵桃花
宋·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忆绕朱栏手自栽,绿丛高下几番开。
凭栏日日西南望,惆怅河梁去后回。
(注:您提供的两句“忆绕朱栏手自栽,绿丛高下几番开”实际上出自谢枋得的《庆全庵桃花》一诗中的后两句,但为完整解析,此处附上全诗。)
作者及朝代
作者:谢枋得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谢枋得(1226年—1289年),字君直,号叠山,信州弋阳(今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人,南宋末年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与文天祥、陆秀夫并称为“宋末三杰”,他自幼聪颖好学,文章奇绝,曾中进士,官至礼部侍郎,元兵南侵时,他奋起抗元,兵败后流亡福建一带,后被元军俘虏,坚贞不屈,最终在北京殉国,谢枋得的诗文激昂慷慨,多抒发忧国之思和忠贞之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我寻找到一处像桃花源那样的地方来躲避秦末的战乱,这里的桃花又开放了一春。
桃花不要让它随流水飘走,恐怕会有渔郎来问渡口。
回想起当年亲手在朱红色的栏杆旁栽下的桃树,如今绿丛中花儿已经开了几番。
我每日倚着栏杆向西南方向望去,心中惆怅,自从你离开后,何时能再回?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桃花盛开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和对故国的深深眷恋,前两句以“桃源”喻指理想中的避世之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亲手栽种的桃花的怀念,以及因战乱分离、无法归乡的惆怅之情。
赏析
这首诗以桃花为线索,巧妙地将现实与理想、过去与现在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深沉而复杂的情感层次,诗人通过对桃花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更寄托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对故土的深情厚谊,特别是“忆绕朱栏手自栽,绿丛高下几番开”两句,通过回忆亲手栽种的桃树,表达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深切怀念,以及对逝去时光的无限感慨,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谢枋得诗歌中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末年,当时国家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外有元兵压境,内有奸臣当道,社会动荡不安,谢枋得作为一位爱国诗人,面对国家的危难和个人的流离失所,心中充满了忧愤和无奈,他通过这首诗,既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也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故国的深深眷恋,在元兵南侵、国家危亡之际,谢枋得坚守气节,不屈不挠,最终以身殉国,这首诗也成了他忠诚与坚韧精神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