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俗岁时多杂鬼,蛮乡言语不通华。全诗是什么?

生辉66个月前

诗词原文

蛮乡杂记

唐·张籍

楚俗岁时多杂鬼,蛮乡言语不通华。

山深瘴疠千家病,水阔风涛万里沙。

客路迢迢何处去,归心切切几时还。

空余惆怅思乡泪,满目凄凉落日残。

作者简介

张籍,唐代著名诗人,约生于766年,卒于约830年,字文昌,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他出身贫寒,早年曾游历四方,后定居洛阳,张籍的诗歌以乐府诗著称,多写社会现实与民生疾苦,语言平易近人,风格清新自然,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他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唐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译文

楚地的风俗在岁时节日里多有祭祀杂鬼的习俗,蛮荒之乡的语言与中原的华语难以相通。

深山之中瘴气弥漫,导致千家万户都染上了疾病,宽阔的水面上风急浪高,万里沙洲波涛汹涌。

客居他乡的道路遥远而漫长,不知该去往何方,归心似箭却不知何时才能回到家乡。

只剩下满腔的惆怅和思乡之泪,眼前所见皆是凄凉之景,落日余晖映照下更显孤寂。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楚地(今湖南、湖北一带)及蛮乡(指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和自然环境,反映了诗人身处异乡、思念家乡的深切情感,首联点明楚俗与蛮乡的文化差异,颔联则通过自然环境的恶劣进一步渲染了异乡生活的艰辛,颈联表达了诗人对归途的迷茫和对家乡的渴望,尾联则以凄凉之景收束全诗,深化了思乡之情。

赏析

张籍的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楚地与蛮乡的独特风貌,通过对比和渲染的手法,展现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与无奈,诗中“楚俗岁时多杂鬼,蛮乡言语不通华”两句,既揭示了地域文化的差异,也暗示了诗人与当地文化的隔阂,而“山深瘴疠千家病,水阔风涛万里沙”两句,则以生动的自然景象,烘托出异乡生活的艰难与困苦,颈联和尾联则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情感真挚,令人动容,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张籍在唐代中期曾游历四方,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这首诗很可能是他在游历过程中,身处楚地与蛮乡交界处时所作,面对异乡的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语言障碍,诗人深感孤独与无奈,从而触发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通过这首诗,张籍不仅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文人士大夫在游历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