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喜雨
唐·白居易
一雨虽知为美泽,三登犹未补凶年。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
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逝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人民诗人”,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译文
虽然这一场雨带来了美好的滋润,但即便是连续三年的丰收,也未能完全弥补那些灾荒年份的损失,庄稼的穗子上长出了霉菌,黍子的穗子也变得乌黑,农夫和田妇们对此毫无办法,只能无奈地接受现实。
释义
“一雨虽知为美泽”意指虽然这场雨带来了急需的水分,对农作物有一定的滋养作用;“三登犹未补凶年”则表达了即便连续几年丰收,也无法完全弥补因灾荒而造成的损失,后两句通过描述庄稼受灾的严重情况,反映了农民生活的艰辛和无奈。
赏析
这首诗以“喜雨”为题,但内容却透露出深深的忧虑和无奈,白居易通过对比“美泽”与“凶年”,以及庄稼受灾的严重情况,深刻揭示了农民在自然灾害面前的脆弱和无助,他的笔触细腻,情感真挚,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农民的苦难和无奈,这首诗也体现了白居易作为“人民诗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始终关注民生疾苦,用诗歌为百姓发声。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自然灾害频发,农民生活困苦,白居易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他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用诗歌记录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它反映了白居易对农民生活的深切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白居易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高尚情操和人文关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