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送郑二员外
唐·杜甫
乱后今相见,秋来意未平。
解榻方欣待◇英,挂帆千里忽南征。
暮云低楚阁,江雨暗隋陵。
欲问维扬旧,江楼一柱明。
(注:由于原诗中“◇”处具体字已不可考,此处以“英”字填入,以保持诗句的通顺与意境的完整,实际原字可能有所不同。)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作者简介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与人民的疾苦,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却从未放弃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其诗作情感真挚,语言凝练,风格沉郁顿挫,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战乱之后我们得以相见,秋天的到来让心情难以平静。
刚刚高兴地为你铺设床榻以待英才,你却突然要扬帆千里向南远行。
傍晚的云彩低垂在楚国的楼阁之上,江上的雨水让隋陵变得昏暗不明。
想要询问关于维扬(今扬州)的旧事,只见江楼上的一柱灯光在夜空中闪烁。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友人郑二员外即将远行的不舍与关切,诗中通过“乱后今相见”反映了战乱时期人们相聚的不易,而“解榻方欣待◇英”则表达了杜甫对友人的欢迎与期待,友人的突然离去让杜甫感到意外与失落,后两句通过描绘离别时的景象,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氛围。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杜甫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诗中“解榻方欣待◇英”一句,既表现了杜甫对友人的重视与期待,又暗示了友人身份的尊贵与才华的出众,而“挂帆千里忽南征”则通过“忽”字突出了友人的突然离去,使全诗的情感基调由喜转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两句的景物描写,既是对离别场景的描绘,也是对友人未来旅途的想象与担忧,进一步加深了全诗的情感色彩。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朝中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杜甫与郑二员外可能在战乱中失散多年,后在某个秋天得以重逢,重逢的喜悦并未持续太久,郑二员外便因故需要远行,杜甫在送别之际,心中充满了不舍与关切,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深情厚谊,这首诗不仅反映了杜甫个人的情感经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人们生活的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