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归田
唐·韦应物
宦情羁思共凄凄,
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
榕叶满庭莺乱啼。
世治人方安◇亩,
兴阑吾欲反耕桑。
田园寥落干戈后,
骨肉流离道路长。
(注:由于“世治人方安◇亩”中的“◇”为缺失字,根据诗意及韦应物的其他作品,此处可推测为“乐”或“守”,但为保持原题设定,暂以“◇”代替,以下解析基于将“◇”理解为符合诗意的合理字词进行。)
作者及朝代
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三卫郎,后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韦应物的诗歌以描写山水田园生活著称,风格清新淡远,自然流畅,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者简介
韦应物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韦应物的诗作情感真挚,语言质朴,意境深远,是唐代诗歌中的瑰宝。
译文
为官的情思和羁旅的愁绪共同让我感到凄凉,春天已过半,却如同秋天一般,心中的迷茫愈发浓烈,山城刚下过一场雨,百花都已凋零,榕树的叶子落满了庭院,黄莺在枝头胡乱啼叫,世道太平,人们才安心耕种自己的田地,我的兴致已尽,想要回到田园去耕田种桑,田园在战乱之后变得荒凉冷落,亲人骨肉在逃难的路上流离失所。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诗中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凄凉和迷茫,同时也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和流离失所的痛苦。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淡远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战乱后荒凉冷落的田园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诗中“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两句,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凄凉和迷茫,而“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两句,则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感受,最后两句“世治人方安◇亩,兴阑吾欲反耕桑”和“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长”,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对战乱给人民带来苦难的深刻反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韦应物在仕途不顺、对官场生活感到厌倦时所作,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困苦,韦应物在诗中通过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对战乱给人民带来苦难的同情,这首诗不仅反映了韦应物个人的情感和思想,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