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绵飞後春应减,兰径荒时客倦游。的意思及出处

春秋89个月前

诗词原文

春日倦游

宋·寇准

柳绵飞後春应减,兰径荒时客倦游。

独倚危楼风细细,平芜尽处是春愁。

作者简介

寇准(961年-1023年),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授大理评事及知巴东、成安二县,为人刚直,因多次直谏,渐被太宗重用,三十二岁时拜枢密副使,后改任参知政事,真宗即位后,先后在工部、刑部、兵部任职,又任三司使,景德元年(1004年),辽国入侵,寇准任同平章事,力排众议,劝真宗亲征,促成“澶渊之盟”,后因与王钦若等人不和,屡遭贬谪,终死于雷州司户参军任上,寇准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有《寇莱公集》传世。

译文

柳絮飘飞之后,春天的气息似乎减弱了许多;兰花小径因无人打理而显得荒凉,游客也因此感到疲倦,不愿再游,我独自倚靠在高楼之上,感受着微风轻轻吹拂,眼前是无边的原野,而那原野的尽头,正是我心中无尽的春愁。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即将过去,自然景物因季节变换而显得萧瑟,诗人也因此感到心情低落,对游历失去了兴趣,通过“柳绵飞后”和“兰径荒时”两个意象,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界的变迁,进而引出诗人内心的疲惫和愁绪。

赏析

这首诗以景寓情,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巧妙地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受,首句“柳绵飞后春应减”以柳絮的飘落暗示春天的消逝,次句“兰径荒时客倦游”则以兰花小径的荒凉和游客的疲倦相呼应,进一步强化了春天的逝去和诗人的愁绪,后两句“独倚危楼风细细,平芜尽处是春愁”则将诗人的孤独和愁绪推向高潮,通过“独倚危楼”和“平芜尽处”的描绘,营造出一种空旷而寂寥的氛围,使诗人的愁绪更加深沉和难以排解。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寇准仕途不顺,被贬谪他乡之时,面对仕途的挫折和人生的变故,诗人内心充满了疲惫和愁绪,在春天即将过去的时候,他独自登上高楼,望着眼前的荒凉景象,不禁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充满愁绪的诗篇,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人生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同时也能够体会到他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