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观田家收获
唐·韦应物
黄栗留鸣桑葚美,紫樱桃熟麦风凉。
朱门巧夕沸欢声,田家此夕唯惆怅。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倚杖柴门临晚照,蚕眠麦熟暮云长。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应物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年-792年),字义博,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代著名诗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三卫郎,后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他的诗作以描写山水田园生活著称,风格清新淡雅,情感细腻深沉,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译文
黄鹂在枝头鸣叫,桑葚果实饱满诱人;紫色的樱桃也已成熟,麦浪翻滚带来阵阵凉风,富贵人家在七夕之夜欢声笑语,热闹非凡;而农家在这同样的夜晚,却只能满怀惆怅,战争使得几家传来野外的哭声,渔樵之处也时常响起异族的歌声,我倚着拐杖站在柴门前,望着傍晚的夕阳,蚕儿已眠,麦子已熟,暮云悠长。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比富贵人家与农家在收获季节的不同心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差异和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前两句描绘了自然景物的美好,与后文的悲凉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农家的艰辛与无奈。
赏析
“黄栗留鸣桑葚美,紫樱桃熟麦风凉”两句,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初夏时节的田园风光,色彩鲜明,生机勃勃,为全诗定下了一个清新明快的基调,接下来的诗句却笔锋一转,将读者的视线引向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边是富贵人家的欢声笑语,另一边是农家的惆怅与无奈,这种对比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也深刻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人民的苦难。
创作背景
韦应物生活在唐代中期,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人民生活困苦,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韦应物对人民的疾苦有着深刻的同情和关注,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通过对农家收获季节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韦应物以诗人的敏锐和深情,将这一社会现实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引发了人们对社会公正和人民福祉的深刻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