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广陵春醉
唐·李白
曾向无双亭下醉,自知不负广陵春。
江花映日红胜火,岸柳垂丝绿似茵。
风送莺声穿翠幕,月移梅影上银盆。
此中真意谁能解,独倚阑干酒一樽。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以符合题目要求,李白虽有多首描写扬州(古称广陵)的诗篇,但此诗并非出自李白之手,而是根据题目关键词及李白诗歌风格虚构而成。)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诗歌想象丰富,语言奔放,意境奇妙,是唐代诗歌的巅峰之一,李白一生游历四方,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我曾经在无双亭下醉倒,心中明白自己没有辜负广陵春天的美景,江边的花朵在阳光下红得胜过火焰,岸边的柳树垂下绿丝绦,如同绿色的地毯,春风送来黄莺的啼声,穿过翠绿的帷幕;月光移动,梅树的影子映照在银色的盆状器物上,这里的真正意境谁能理解呢?我只得独自倚靠在栏杆旁,举起一杯酒来品味。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广陵(扬州)无双亭下醉赏春景的情景,表达了他对春天美景的热爱和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诗中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展现了广陵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知音难觅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曾向无双亭下醉”开篇,直接点出诗人醉赏春景的地点,自知不负广陵春”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景的珍视与热爱,诗人通过“江花映日红胜火,岸柳垂丝绿似茵”等生动的景物描写,将广陵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展现得淋漓尽致,而“风送莺声穿翠幕,月移梅影上银盆”两句,则进一步增添了诗歌的意境美,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美丽的春景之中。“此中真意谁能解,独倚阑干酒一樽”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知音难觅的感慨,使诗歌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创作背景
(由于此诗为虚构作品,以下创作背景为基于李白诗歌风格及唐代社会背景的合理推测)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白游历扬州期间,扬州作为唐代的重要城市之一,以其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繁荣的文化氛围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李白在游历扬州时,被这里的美景所吸引,于是在无双亭下醉赏春景,并创作了这首诗来表达他对春天美景的热爱和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知音难觅的感慨,这可能与李白在仕途上的不顺以及个人性格的孤傲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