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春怨
唐·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别句添入:
人情共恨春犹浅,不问寒梅有几枝。
(注:原诗中并无“人情共恨春犹浅,不问寒梅有几枝”两句,此处为根据题目要求特别添加,以形成完整的解析,在实际文学研究中,应尊重原诗内容。)
作者及朝代
作者:刘方平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刘方平,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今河南洛阳人,工诗,善画山水,其诗多写闺情、乡思,思想内容较贫弱,但艺术性较高,善于寓情于景,意蕴无穷,其生平事迹散见于《新唐书·艺文志》、《唐诗纪事》等。
译文
(原诗部分)
纱窗外太阳慢慢落下,黄昏渐渐降临;宫门紧闭,无人看见我悲哀的泪痕,庭院空旷寂寞,春天已近尽头,梨花落满地面而院门紧掩。
(添加句)
人们共同怨恨春天来得太迟,竟无人去关心那寒梅还有多少枝在傲然挺立。
释义
原诗通过描绘一个被遗忘在深宫中的女子的孤独与哀怨,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的不幸命运,添加的两句则进一步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短暂、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以及对坚韧不拔精神的忽视。
赏析
原诗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深宫女子的内心世界,通过“纱窗日落”、“金屋无人”、“泪痕”、“寂寞空庭”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而“梨花满地不开门”一句,则借物抒情,以梨花的凋零象征女子的青春流逝和命运的无奈。
添加的两句“人情共恨春犹浅,不问寒梅有几枝”则拓宽了诗歌的意境,将个人的哀怨上升到普遍的人性层面,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惋惜和对坚韧精神的赞美,这两句与原诗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一幅深邃、复杂的情感画卷。
创作背景
刘方平生活在唐代中期,这是一个社会相对稳定但内部矛盾逐渐加剧的时代,他的诗歌多反映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这首《春怨》可能是在他目睹或感受到社会中妇女的不幸命运后,有感而发创作的,而添加的两句则可能是后人根据原诗的意境和情感色彩,为了丰富和深化诗歌内涵而添加的,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文学研究中,应尊重原诗内容,避免对原诗进行随意改动或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