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真沉溺九流浑,独泝颓波讨得源。上一句是什么?

春秋76个月前

诗词原文

寻诗两绝句

宋·陈与义

道真沉溺九流浑,独泝颓波讨得源。

直到前山蓝涧水,无心出岫更潺湲。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陈与义(1090年—1138年),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洛阳人,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词人。

朝代:宋代

作者简介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他生于北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早年曾师从“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诗歌创作深受黄庭坚影响,后又自成一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尤其擅长五言律诗和七言绝句。

译文

在纷繁复杂的世俗洪流中,真正的道理往往被淹没而变得浑浊不清,只有我独自逆流而上,追溯那颓败的波涛,才终于找到了真理的源头,一直走到前山的蓝涧水边,那里的水从山中自然流出,悠然自得,毫无造作之心。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真理的追求和对世俗纷扰的超越,首句“道真沉溺九流浑”描绘了真理在世俗洪流中被淹没的情景,次句“独泝颓波讨得源”则展现了诗人逆流而上、寻求真理的坚定决心和勇气,后两句通过描绘蓝涧水的自然流淌,进一步强调了真理的自然、无为之美。

赏析

这首诗以寻诗为引子,实际上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对比世俗的浑浊与真理的清澈,突出了真理的珍贵和难得,诗人也通过描绘自己逆流而上的过程,展现了追求真理的艰辛和不易,诗人以蓝涧水的自然流淌为喻,强调了真理的自然、无为之美,进一步升华了诗歌的主题。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陈与义仕途不顺、人生困顿之际,面对世俗的纷扰和人生的挫折,诗人深感困惑和迷茫,于是开始寻求真理和内心的平静,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绘自己逆流而上、寻求真理的过程,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追求,诗人也通过描绘蓝涧水的自然流淌,寄托了自己对自然、无为之美的向往和追求。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真理的追求和对世俗纷扰的超越,还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追求自然、无为之美的情怀。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