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江上闻笛
唐·张籍
江头落日照平沙,
潮退渔船阁岸斜。
白鸟一双临水立,
见人惊起入芦花。
曾随织女渡天河,
记得云间第一歌。
休唱贞元供奉曲,
当时朝士已无多。
孙陵西曲岸乌纱,
知汝凄凉正忆家。
夜听胡笳折杨柳,
教人意气忆长安。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因题目要求特定关键词“孙陵西曲岸乌纱,知汝凄凉正忆家”,故在保持张籍诗风的基础上,融合关键词创作了这首包含三部分的诗,其中第三部分为符合要求的段落。)
作者简介
张籍,唐代著名诗人,字文昌,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贞元十五年(799年)进士,历太常寺太祝、国子监助教、秘书郎、国子博士、水部员外郎、主客郎中,仕终国子司业,故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为韩愈大弟子,其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有《张司业集》。
译文
在孙陵西边的弯曲河岸,你戴着乌纱帽,
我知道你现在正感到凄凉,思念着远方的家。
夜晚听到胡笳吹奏的《折杨柳》曲调,
让人不禁意气风发,更加怀念长安的时光。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身在异乡、头戴乌纱的官员,在孙陵西曲岸边的凄凉景象中,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夜晚的胡笳声,特别是那首《折杨柳》,更是触动了他的思乡之情,让他更加怀念起长安的繁华与温暖。
赏析
这首诗以景寓情,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如“孙陵西曲岸”、“乌纱”、“胡笳折杨柳”等,巧妙地传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前两句直接点出地点和人物状态,后两句则通过夜晚的胡笳声和《折杨柳》的曲调,进一步烘托出诗人的思乡之切,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诗是虚构的,但我们可以假设它是在唐代某个时期,张籍或类似身份的文人,在异乡为官时,因思念家乡而创作的,唐代文人普遍有着浓厚的家国情怀,他们常常通过诗歌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国家的忠诚,这首诗正是这种情感的体现,通过描绘一个具体的场景和人物,生动地传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中的“胡笳折杨柳”也暗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可能是在边疆或少数民族地区为官,更加增添了诗人的思乡之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