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秋日独游
唐·刘沧
北山朝气澹高秋,欲往愁沾独少留。
霜叶已随风落尽,寒云犹傍日边流。
疏篱残菊犹堪醉,荒径幽兰不可求。
独倚危楼人不见,远山长在水悠悠。
作者简介
刘沧,唐代晚期诗人,生卒年不详,字蕴灵,鲁人(今山东一带),他的诗作以写景抒情见长,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的交融,虽然他的作品在唐代诗坛上不算特别突出,但仍有不少佳作流传后世,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译文
北山的清晨带着淡淡的秋意,我欲前往却因忧愁而独自停留,霜后的树叶已经随风落尽,寒冷的云朵还依傍在日边缓缓流动,稀疏的篱笆旁,残败的菊花依然能让人沉醉,但荒芜的小径上,那幽雅的兰花已难以寻觅,我独自倚靠在高高的楼上,却不见人来人往,只有远山连绵,江水悠悠无尽。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秋日清晨独游北山的所见所感,首联点明时间和地点,以及诗人内心的矛盾与犹豫;颔联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进一步渲染了秋日的萧瑟与孤寂;颈联则以残菊和幽兰为喻,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惋惜与追寻;尾联则通过独倚危楼、远山长水的画面,将诗人的孤独与对远方的向往表现得淋漓尽致。
赏析
这首诗以秋日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诗中既有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也有对人生境遇的感慨,诗人以“北山朝气澹高秋”开篇,既点明了季节,又营造了一种清新而略带忧郁的氛围,随后,通过“霜叶”、“寒云”等意象,进一步强化了秋日的萧瑟与孤寂,颈联的“残菊”与“幽兰”则是对美好事物逝去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与不舍,尾联则以“独倚危楼”与“远山长水”相呼应,将诗人的孤独与对远方的向往融为一体,形成了深远的意境。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的个人经历有关,唐代晚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墨客往往面临着仕途不顺、生活困顿的困境,刘沧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可能也经历了类似的挫折与磨难,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秋日独游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忧愁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诗中的自然景象与人生境遇的交融,也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