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咏史·诸葛亮
唐·李商隐
蜀相阶前柏,龙蛇捧閴宫。
阴成外江畔,老向惠陵东。
大树思冯异,甘棠忆召公。
思量诸葛成何事,只合终身作卧龙。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他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与杜牧齐名,合称“小李杜”,李商隐的诗歌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诗作往往含有较深的象征意义,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启迪。
译文
蜀汉丞相诸葛亮庙前的柏树,如同龙蛇般环绕着庄严的庙宇,这些柏树在外江畔长成浓荫,老去时依然屹立在惠陵的东边,大树让我想起了东汉初年的冯异,他为人谦逊,战功卓著;甘棠树则让我想起了西周初年的召公,他勤政爱民,深受百姓爱戴,思量诸葛亮一生究竟成就了什么事情呢?或许他最适合的还是终生隐居,做一条卧龙吧。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诸葛亮庙前的柏树,引出了对诸葛亮一生的评价,诗人以大树和甘棠树为喻,分别比喻了冯异和召公,他们都是历史上著名的贤臣,在诗人看来,诸葛亮虽然才智过人,但最终却未能实现其宏伟抱负,反而因过度操劳而英年早逝,诗人认为诸葛亮或许更适合终生隐居,做一条卧龙,而不是卷入纷繁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去。
赏析
这首诗以诸葛亮庙前的柏树为切入点,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对诸葛亮的一生进行了深刻的评价,诗人既肯定了诸葛亮的才智和功绩,又对其未能实现最终理想表示了惋惜和遗憾,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和向往——与其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耗尽心力,不如选择隐居避世,保持自己的清白和独立。
创作背景
李商隐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时代,诗人自己虽然才华横溢,但却因卷入政治斗争而屡遭排挤和打压,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对诸葛亮的一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评价,他既敬佩诸葛亮的才智和忠诚,又对其未能实现最终理想表示了同情和遗憾,这首诗正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对理想人生追求的一种寄托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