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居即事
唐·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溪北溪南水暗通,隔溪遥见夕阳舂。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参禅悟理,精通诗书音画,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等作品传世。
译文
寂静的柴门紧掩着,苍茫的天空下夕阳余晖映照,鹤的巢穴筑在松树间,人的来访稀少到荜门(用荆条、竹条、树枝之类编成的简陋门户)都显得冷清,绿色的竹子还带着未干的露水,红色的莲花已经凋谢了它的花瓣,溪水北面南面水暗暗相通,隔着溪水远远望见夕阳映照着舂米的景象。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隐居山林的宁静生活,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淡泊与超脱,诗中“寂寞掩柴扉”直接点出诗人的隐居状态,“苍茫对落晖”则描绘了一幅广阔而宁静的黄昏景象,接下来的诗句,无论是鹤巢松树、人访稀少,还是绿竹新粉、红莲旧衣,都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宁静与淡泊的氛围,最后一句“溪北溪南水暗通,隔溪遥见夕阳舂”更是以细腻的笔触,勾画出一幅溪水相通、夕阳映照下的田园风光,使整首诗充满了诗意与画意。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淡泊的隐居生活画面,诗人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将内心的情感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诗中既有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也有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满足,特别是最后一句“溪北溪南水暗通,隔溪遥见夕阳舂”,不仅描绘了溪水相通、夕阳映照下的田园风光,更以“暗通”和“遥见”两个词,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以及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
王维一生仕途坎坷,早年仕途顺利,但安史之乱后,他被迫接受伪职,后虽得赦免,但仕途已大不如前,晚年他信奉佛教,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首诗正是他隐居山林期间所作,通过描绘隐居生活的宁静与淡泊,表达了诗人对仕途的厌倦和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这首诗也展现了王维作为“诗佛”的独特艺术风格,即将内心的情感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